从装载机的总体结构图可以看出,装载机可分为:动力系统、机械系统、液压系统、控制系统。装载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性能的优劣不仅与工作装置机械零部件性能有关,还与液压系统、控制系统性能有关。动力系统:装载机原动力一般由柴油机提供,柴油机具有工作可靠、功率特性曲线硬、燃油经济等特点,符合装载机工作条件恶劣,负载多变的要求。机械系统:主要包括行走装置、转向机构和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把发动机的机械能以燃油为介质,利用油泵转变为液压能,再传送给油缸、油马达等转变为机械能。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对发动机、液压泵、多路换向阀和执行元件进行控制的系统。液压控制驱动机构是在液压控制系统中,将微小功率的电能或机械能转换为强大功率的液压能和机械能的装置。它由液压功率放大元件、液压执行元件和负载组成,是液压系统中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核心。

我国装载机始于1960年末,它的发展经历了60年代仿制摸索阶段,70年代自力更生研制阶段,80年代以后的技术引进、合资合作和自我发展几个阶段。初期我国刚开始生产的装载机是机械履带式装载机Z1-4型4t(成都工程机械厂生产)和红星1立方米装载机(上海港口机械厂生产)及后期Z420、2t液压装载机(成都工程机械厂生产)和Z4353.5t型装载机(厦门工程机械厂、柳州工程机械厂生产),同时研制了我国的回转式装载机Z4H2型2t,180度回转装载机(成都工程机械厂生产)。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Z435型为整体机架、后桥转向。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吸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轮式装载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功率为162KW的铲接式轮式装载机,定型为Z450(即后来的ZL50),并于1971年12月18日正式通过专家鉴定,就这样诞生了我国第一台铰接式轮式装载机,从而开创了我国装载机行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Z450型装载机具有液力机械传动、动力换挡、双桥驱动、液压操纵、铰接式动力转向、气推油加力制动等现代轮式装载机的基本结构,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也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第一代轮式装载的基本结构。该机在总体性能方面具有动力性好,插入力有掘起力大、机动灵活、操纵轻便、作业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

操作铲车六严禁:首先是严禁轮胎打滑。装载机作业时,遇阻力而猛加油门往往会出现轮胎打滑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既增加了油耗又损伤了轮胎。其次是严禁后轮翘起。屏蔽泵由于装载机的掘起力大,驾驶员通常在铲挖坚实的原土和石料山等作业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就容易出现两后轮翘起离地现象。这种翘起动作的落地惯性,会造成铲斗的刃板断裂、铲斗变形;试压泵后轮翘起很高时还容易引起前后机架等结构的焊接处开裂,甚至板材断裂等。第三是严禁撞击料堆。铲挖普通物料,装载机可以用II档作业,严禁以II档以上的档位向料堆进行惯性冲击。离心泵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铲斗在接近料堆时适时地把档位转换为I档完成一个铲料过程。